北京百貨: “假領頭”生意還能做多久
  □撰文/謝飛君
  蛤蜊油、湯婆子、假領頭、百雀羚……石門二路156號的北京百貨店里賣的東西都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,到店里問詢的中老年人清一色地稱贊:價格實惠東西好,其它地方都買不到了。但這並不能改變北京百貨的搬遷,這家1955年開始存在的老店,2003年遇拆遷時得到靜安區政府的幫助才搬到此處,而明年又將因為拆遷面臨找地方的問題。一邊是國貨概念、低廉的價格和老顧客的嘖嘖稱贊,一邊是不斷上漲的房租壓力,能不能繼續存在,現在還真說不准。
  小修小補小百貨
  “老先生儂要啥?”
  “尿素霜沒有漲價,還是4塊錢。”
  “薄款假領頭賣光了,要明年開春再有貨了。”
  這是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上午,北京百貨的營業員們和顧客的對話。因為知道這家店的人,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熟客,店內的對話是清一色的上海話。經理張樂華從1977年就在這家店里工作,如今已是第37個年頭。
  北京百貨原名靜安區百貨修配商店,1955年開業,1992年更名,2003年搬遷。現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店面內,除了大名鼎鼎的假領頭、蛤蜊油、海鷗洗發膏,還有張小泉剪刀、湯婆子、三五牌不鏽鋼鍋等。
  68歲的薛寶琴說,每年的秋冬季節,都要到北京百貨買蛤蜊油,“手腳毛,擦這個特別好,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了。”
  76歲的胡阿姨以前住在新閘路,後來動遷到了虹口,當天她和老伴坐著公交車到北京百貨是補棉毛衫。“別的地方都不補了。”
  就是這樣的小修小補和各種小百貨,讓北京百貨存在了半個多世紀。
  國貨網帖招來小青年
  對於很多到北京百貨買東西的顧客而言,購物本身還是一種懷舊。近年網絡上不斷興起的國貨熱,讓不少小青年到這裡來追國貨。
  “東西實惠,也是品牌。小年輕不知道,這還是中國的國禮呢。”顧客陳先生說。
  陳先生所說的國禮是百雀羚,這款國人至今都記憶猶新的鐵罐盒,創立於1931年,曾經是當時社會名媛貴族的首選護膚佳品,其獨有的芳香伴隨著阮玲玉、周璇、胡蝶等璀璨巨星引領著一個時代的芳華,甚而當年流連滬上的宋氏三姐妹及英、德、法等國駐華使節夫人之間也推崇使用代表東方時尚的百雀羚,而最近它又在網絡上紅了起來,還直接影響到這家小店的銷量。
  又如,流行於上世紀的假領頭在2012年卷土重來大放異彩,成為一股無法抗拒的熱潮,這使得一部分小青年也到北京百貨來一探究竟,甚至有一次周末排起的購買假領頭的長隊一直延伸到店外好幾米。說到這裡,張樂華特意找出一張媒體新聞照給記者看。
  明年拆遷新門面還沒著落
  以前北京百貨在石門二路140號,上一次拆遷時得靜安區政府支持搬到156號,都在北京西路附近,和北京百貨的名字相符,且租金也比一般店鋪要優惠些。
  “這裡的老顧客都知道,老店延續了幾十年的進貨渠道,東西好,不漲價。”張樂華說起這點很驕傲,“有的客人搬到其它區縣去住了,還會坐一個多小時的車特地到這裡來買東西。”
  張樂華說:“商店能夠維持到現在,主要還是靠附近的那些老顧客的支持。哪怕老房子拆遷了,換個地方再營業,也希望在這附近。”而前來買東西的不少附近居民也稱,最好不要出靜安區,因為已經習慣了。
  臨青綢布店:員工經理僅一位
  □撰文/朱貝爾
  布匹店,隨著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,已從人們的視野中慢慢消失。而在楊樹浦路臨青路口,卻還開著一間百年老布店,雖然布店已經從五開間縮到了兩開間,臨青綢布點的招牌“臨”字也因出租門面被划到了隔壁音響店的招牌上方,但這家布店卻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。
  走進店里,真絲、精紡毛料、純棉布、進口面料一一平鋪在店中央;牆上,掛滿各種進口毛料、手工蠟染等,各種布料應有盡有。布匹上還放著舊舊的黃色直尺和算盤,仿佛時光倒流到了過去。
  來店里買布的王女士說,“我們以前常常到這裡買布,過去不像現在,衣服材質、花式那麼多。過去一段時間流行一種樣式,比如闊邊的燈芯絨,穿上就很時髦。有段時間特別流行 ‘的確良’,誰家姑娘的‘的確良’襯衫領子的花邊越大,說明她女紅的手藝越好。”
  王女士還說,“過去上海的布店很有特色,幾根鋼絲弔在空中。顧客挑選好布匹後,營業員用夾子把小票和鈔票夾好,掛在鋼絲上,‘咻’地一下子滑到賬台。賬台的收營員再把找頭和發票‘咻’地一聲滑回到顧客的手中,我們上了點年紀地人都經歷過。”“以前放賬台的地方已經借給隔壁酒店了,賬台沒了,鋼絲也沒了。”店里的王經理補充道,如今布店里只有他一個員工,他既是經理也是營業員。
  “以前布店生意很紅火,買零頭布的時候排長隊,堪比現在中秋節領月餅的場景。布店經理也是吃香崗位,在憑布票買布的年代,大家都要拍他馬屁的。”一位在店里和王經理噶山胡的爺叔說道。
  “現在很少人來買布做衣服的了,大部分都是做床上用品、睡衣睡褲的,而且來的都是老顧客。”王經理說。對於老布店的前景,他也很豁達。“我還有1、2年就退休了,如果可以承包,那我再做兩年。”
  松潘路煙紙店:老闆換了好幾茬
  □撰文/朱貝爾
  “不想做,真不想做了,實在不能做了。”松潘路明德里弄堂口有一家小小的老式煙紙店,老闆肖長福直呼不想做了。他向筆者表示,煙紙店在這個年代已經被邊緣化,再加上自己的歲數大了,是該享享清福了,自家的煙紙店不打算再繼續經營下去,現在正在等動遷。
  螺螄殼裡做道場
  上個世紀的上海,最有地方特色的店,是被上海人稱作“煙紙店”的小店,它們遍佈城市的各個角落。煙紙店一般是沿街開設,或者建在弄堂口。店面都很小,大都是單開間,有的是平房,有的是樓房底層的房間,也有的是用木板搭建出來的一個小房間。
  別看煙紙店小,卻在螺螄殼裡做道場,聰明的上海人常常把店面利用最大化,他們賣的日常零碎商品可真不少。牆上掛的、玻璃櫃臺內陳列的、櫃臺裡面堆的、貨架上放的、門前擺的、罈罈罐罐裝的、角落裡存的全是商品。
  老上海的電影里常常有這樣的鏡頭。一個沉默寡語的老頭或老太,但也還沒老到掉牙,神色漠然地倚窗而坐,間或從斜放著的廣口玻璃方瓶中取出幾顆彈子糖、幾片甘草桃片或一撮白糖楊梅,用張黃紙包個三角紙包,遞給已經把一毛錢放在櫃臺上的淌鼻涕小朋友。
  煙紙店營業時間一般比較長,有時已關門打烊了,若有居民來敲排門板買東西,店主也會開一扇小窗賣給你。
  “肖老闆,指甲鉗借一借”
  據松潘路老居民邱先生說,松潘路一條街上,所有的老店都關了,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飲食店、雜貨店和超市等等,就這家煙紙店還開著,老闆雖然換了好幾個,但這家店始終沒變。
  “我1952年搬來的時候,這家煙紙店就已經有了。老闆最早是張家兩兄弟,後來是‘牛鼻頭”,還有就是菜場賣小菜的,2006年轉給了她的妹夫。“92歲的朱阿婆說。
  松潘路這家煙紙店至今還沿用紅色油漆刷的排門板,櫃臺上放著接線板和公用電話。接線板是肖老闆給熟稔的老街坊臨時充電瓶救急的,公用電話是從上世紀80年代首批安裝以來一直保留下來的。肖老闆說,“在這裡打長途電話便宜,即使手機普及了,但公用電話還有價格優勢。”
  這時,一位打扮時髦的女郎走進店里,問老闆拿了一聽椰奶。“3元3角。”“這裡是2塊7,剩下的待會兒叫我老媽拿給你。”肖老闆點點頭,轉身對筆者說,老式煙紙店的客戶都是些街坊鄰裡,賒賬慣了,有時候還就還了,有時候不還,時間一長,也就忘了。
  “肖老闆,指甲鉗借一借”。肖老闆又從抽屜里拿出一把指甲鉗遞了過去。
  織毛衣的阿姨也閃進店來,想找老闆聊聊天。
  記憶中的煙紙店
  “老早的人窮啊,家裡沒有鐘,唯一的一塊上海牌手錶要給爸爸戴著去上班的,弄堂里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,納鞋底的老太坐在家門口,一聲‘阿毛,到弄堂口的煙紙店去看看現在幾點鐘了’。隨即一個7、8歲樣子的小孩一路飛奔到煙紙店,還不等跑回來,就在弄堂口喊‘3點半了,可以燒晚飯了’。”居民老張告訴筆者。
  老張還說,記憶中,夏天的煙紙店最討小朋友喜歡,這時節,櫃臺上會多幾隻竹殼的廣口保溫瓶,用裝了棉花的布包塞在瓶口,棒冰4分,雪糕8分,小孩最喜歡那種帶可可口味的;要是想買1角9分的簡裝小冰磚,這樣的店通常沒有,得到稍遠的平涼路國營南貨店才能買到了。“那時候因為經濟水平差,我們經常期待的的是斷棒冰,只要3分。”站在一邊的吳阿姨補充道。
  煙紙店在那個年代充當著許多角色,它基本滿足了各個年齡層的各種需要。如今的煙紙店卻從門庭若市走向了日暮西山。
  在不遠處的周家牌路路口開著一家好德便利店,整潔,便利,24小時營業,它是肖老闆煙紙店的最大競爭對手。
  “現在好多人都認為超市賣的東西正宗,煙紙店里賣的不正宗,其實我們也是從正規門市部進的貨。”肖老闆無奈地說。  (原標題:邊緣化的布店、煙紙店、百貨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59ozcu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