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14日03版)
  本報訊(實習生黃儀婷 記者邱晨輝)“許多人談‘輻射’色變,這是對其沒有正確認識。”在近日舉辦的中國科協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的活動上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核學會原理事長王乃彥說,“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脫離不了輻射。”
  他說,一個人1年受到的輻射劑量大概是兩個毫希沃特。希沃特是輻射的劑量單位,一千分之一的希沃特是1毫希沃特。從北京到歐洲乘飛機一個來回受到0.02個毫希沃特,胸部做一次透視有0.3個毫希沃特,每天看兩個小時電視則每年有0.01個毫希沃特。“‘福島核事故’那些工人,最大的劑量是200毫希沃特左右。”王乃彥說,在註意做好防護和控製劑量的前提下,輻射是安全的。
  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,如今的同位素和輻射技術實際上與我們“很近”,在工業、農業、環保、醫學等方面已廣泛應用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醫師田嘉禾在活動當天說,“就是用‘核’這個東西,幫助醫生準確地為每個患者定靶。”一個人的體內有60萬億細胞,每個細胞當中有90萬億的原子,想在當中找到一個靶,也就是某種疾病特定的分子,是非常困難的。而通過放射性標記物,可以標記出靶的位置和性狀,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,改善病人的臨床。“這個價值已經被證實,還將繼續被證實。”  (原標題:王乃彥院士:大可不必談“輻射”色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59ozcu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